复旦大学李博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萧向明团队合作研究揭示我国生态文明战略实施有效促进了滨海湿地的恢复
中国滨海地区以13%的土地养育了超过40%的全国人口,同时创造了约60%的GDP,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剧烈的地区之一;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滨海湿地所提供的巨大生态系统服务。所以,及时准确地获取中国滨海湿地长时序的分布动态,可以为滨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滨海湿地资源管理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近日,国际综合性期刊Nature Sustainability《自然-可持续发展》发表了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李博教授,联合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地球观测和模拟中心萧向明教授的研究论文“Rebound in China’s coastal wetlands following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保护和恢复措施有效促进了我国滨海湿地的恢复),系统分析了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时空动态及其驱动力,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战略的实施在滨海湿地恢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该文利用长时间序列Landsat遥感影像、云计算平台以及基于像元—物候的滨海湿地监测算法,获得了1984-2018年间中国逐年滨海湿地(光滩、盐沼和红树林)分布数据,并从不同空间尺度(国家、省级、河口和像素尺度)系统分析了中国滨海湿地的分布动态及其驱动力。研究发现,中国东部三大河口中,黄河口滨海湿地面积显著下降,但盐沼面积2012年以后缓慢恢复;长江口区上海市的滨海湿地面积整体显著上升;珠江口光滩面积波动较大,湿地植被面积在逐年稳步恢复。
我国主要河口三角洲滨海湿地面积变化趋势。
研究还发现,城市化导致了1984-2011年间中国滨海湿地面积的快速下降,但2012年后随着围垦强度的降低促使了盐沼湿地面积的显著恢复以及光滩面积的稳定,同年“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开始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也加强了对围垦活动的管理,这些措施从多维度促进了中国滨海湿地的快速恢复。
1980s以来我国湿地与滨海湿地相关的主要政策法规以及滨海湿地、水产养殖面积及新增
透水地表面积变化。
该研究揭示的我国滨海湿地的长期变化及其驱动力,为其有效保护和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的结果充分说明了生态保护和修复政策和制度在我国滨海湿地恢复中的重要性,为近日国家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的实施提供了科学支撑。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 我国滨海湿地能在快速的经济发展中迅速恢复并非偶然,而是中国生态智慧的产物。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富有生态智慧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许多与生态保护相关的重要论断,并用朴素的生态系统思想提出了 “人的命脉在田, 田的命脉在水, 水的命脉在山, 山的命脉在土, 土的命脉在树”,这一具有普适性的生态保护框架。可喜的是,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我国国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状况以及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
所以,只要用绿色发展理念、国家战略和实际行动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 修复好受损的生态系统, 就能实现大地回春, 当代人与子孙后代的福祉就能得以改善。可见,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都能通过生态文明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来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的改善和生态安全的维护, 说明只要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和政策、采取行动,就能守护好“生命共同体”。我国滨海湿地在快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恢复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2030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模式和经验。
复旦大学博士后王新新为该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博教授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萧向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美国马里兰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和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等参与本研究。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委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21-007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