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宝荣

发布时间:2021-06-29浏览次数:6621

教师基本信息

职称:教授

电子邮箱:brlu@fudan.edu.cn

办公地点: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G401

办公电话:021-31246692


个人简介

男,1957525日生,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导,中共党员。现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主任。

1993年获瑞典农业科学大学(The 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博士学位;1986获四川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412月晋升为瑞典农业科学大学副教授(Docent);19961月晋升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20005月聘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2000.9-今: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导师,1994.8-2001.7:国际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任种质资源专家(高级研究员)负责全球野生稻资源的野外考察、保育、基因库建设和物种生物学研究。1993.9-1994.8: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后(联系导师洪德元院士),研究小麦族系统与进化、染色体组分析及种质资源保育。1990.9–1993.9:瑞典农业科学大学,博士助教。1986.6–1987.10: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研究方向

从事小麦族、稻属和大豆属野生近缘种系统与进化生物学、种群遗传学、保护遗传学和生态学研究。近年来主要研究植物的分子进化、基因多样性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特别是杂交-渐渗(基因漂移)过程对植物的适合度、进化潜力和生态影响。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20余项,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发表或共同发表学术论文280 余篇(其中SCI论文137篇),包括Nature Genetics, PNAS, New Phytologist, Biotechnology Advances, BioScience等杂志,论文被引用2100多次,H 指数为25


获奖情况


199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4

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6

2005年国家发明二等奖(6

200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

2007年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8

200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4

2008年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奖(4

2008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4

2009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

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


代表性论文和论著

1. Yang X, Wang F, Su J, Lu B-R*. 2012. Limited fitness advantages of crop-weed hybrid progeny containing insect-resistant transgenes (Bt/CpTI) in transgenic rice field. PLoS ONE 7(7): e41220.
2. Xia HB, Xia H, Ellstrand NC, Yang C, Lu B-R*. 2011. Rapid evolutionary divergence and ecotypic diversification of germination behavior in weedy rice populations. New Phytologist 191: 1119-1127.
3.Rong J, Song ZP, de Jong T., Zhang XS, Sun SG, Xu X, Xia H, Liu B, Lu B-R*. 2010. Modelling pollen-mediated gene flow in ric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transgene escape.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8: 452–464.
4. Lu B-R*, Yang C. 2009. Gene flow from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to its wild relatives: assessing potential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Biotechnology Advances 27: 1083–1091.
5. Rong J, Lu B-R*, Song ZP, Su J, Snow AA, Zhang XS, Sun SG, Chen R, Wang F. 2007. Dramatic reduction of crop-to-crop gene flow within a short distance from transgenic rice fields. New Phytologist 173: 346-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