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首场博思青年讲坛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12-12-01浏览次数:884

20121127日下午14:00,由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博士班同学发起并筹划的“博思讲坛”首场青年学生讲坛在生物楼107会议室举行。博思讲坛是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发起,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费支持,学生自主推选和邀请生命科学领域杰出科学家(大师讲坛)和优秀学生代表(青年学生讲坛)与青年学生交流的论坛。

首场青年学生讲坛邀请到了2012年吴瑞奖学金得主,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王传超和杨辉给同学们分享他们的科研成果与经验。

王传超同学以“写在DNA中的历史”为题,讲述了使用遗传标记来分析并重构人群及文化的演化历史。比如通过南北人群中Y染色体以及线粒体中遗传标记的差异,揭示华夏民族起源和扩张;进而通过在不同地区中差异显著性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去研究,揭示汉文化传播模式,比如针对平话群体中表现出来的差异的不太显著,研究发现平话群体是汉族一致性遗传结构的例外,而汉文化在此群体中的普及则是由于汉文化的精英主导地位导致的;还有在回辉族与海南土著遗传结构类似但保持着自己文化的认同感问题上,则说明宗教在文化的演化中占有主导地位;还有语言的起源于扩散以及曹操身世之谜等问题,都说明分子人类学的数据可以很好的用于人群与文化的演化历史研究中来。

杨辉同学讲述了他关于代谢与表观遗传以及肿瘤生成方面的研究。他首次揭示了代谢酶IDH突变引起细胞表观遗传形状的分子机制,为IDH突变的肿瘤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开辟了代谢酶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的关系的全新研究领域;并且揭示了代谢中间物的积累,比如琥珀酸,延胡索酸,可以通过抑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调控细胞的表观遗传状态,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首次证明了代谢中间产物与表观遗传调控的直接关系。这些研究证明了代谢在表观遗传调控以及肿瘤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进一步的机制研究以及肿瘤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从课题的实验设计,到采样的一些困难与经验;从文献的阅读,到文章的写作与发表;从如何发现科研问题,到如何获得问题的研究思路;从如何合理的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到将来的工作出路;这些问题都得到了两位演讲同学以及在场同学的回答与讨论,现场气氛非常融洽又热烈。大家表示在与同龄人的交流中,获益匪浅。

在最后的个人课题分享环节,三位同学上台介绍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并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针对他们的问题,现场来自不同专业和背景的同学给出了很多方面的建议和评价,相信对他们在自己课题的实践中会带来很大帮助。

本次论坛吸引了生命科学学院各个年级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来参加,通过观众反馈回来的结果来看,80%以上的观众对本次论坛表示满意。此次活动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开始,在接下来的讲坛中,我们会继续努力改进,把博思讲坛办成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广开学术思想,传承科学精神,施惠于所有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