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复旦大学光华青年学者论坛
本论坛旨在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学术研讨会和人才洽谈的形式,瞄准生命科学国际学术前沿,聚焦学科重要科学问题,促进学术交流合作,为我校优秀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和“超级博士后”计划的实施汇聚全球英才。进一步提升学院生物学、生态学“双一流”学科的水平,为2026年海优申报工作打下基础。
复旦大学第八届光华青年学者论坛生命科学分论坛定于2025年12月17日-18日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举行。采用线下和线上相结合方式。分论坛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举办,复旦大学复杂性状的遗传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协办。
现正式开启网上报名
诚邀海内外青年才俊加盟,共创世界一流!
申请条件
青年人才:
1.遵纪守法,思想品德端正,学风优良,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热爱教学科研事业;
2.年龄不超过38周岁;
3.具有海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
4. 在生科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绩,且具有良好的学术影响力和发展潜力。
超级博士后:
1.遵纪守法,思想品德端正,学风优良,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热爱教学科研事业;
2.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3.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或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
4. 科研成果突出。
申请方式
请于2025年12月6日前下载申请表(详见联系方式内),填好后发送至报名邮箱(青年人才请发:lifesciences@fudan.edu.cn,博士后请发: chenhy@fudan.edu.cn或zhaojiayuan@fudan.edu.cn),邮件标题为“光华论坛-研究方向-姓名”。
学院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核后,于2025年12月9日前通过邮件向审核通过人员发送邀请函。
联系我们
青年人才
彭老师
联系邮箱:lifesciences@fudan.edu.cn
联系电话:86-021-31246503
博士后
生物学:陈老师,chenhy@fudan.edu.cn、86-21-31246620
生态学:赵老师,zhaojiayuan@fudan.edu.cn、86-21-31246710
卿云聚,俊义集
复旦大学始创于1905年,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医科大学创立于1927年,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目前,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2021年,学校20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比首轮增加3个。
目前,复旦大学有直属院(系)40个,附属医院17家。学校设有本科专业83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0个。在校普通本科生15420人,研究生36012人(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大陆港澳台生),学历留学生2011人。在校教学科研人员3647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60人,文科资深教授16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业技术一级岗位教师9人,获得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995人。
复旦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办学声誉,国际声誉进入世界前30,居内地高校第3位。在全国第五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建设成效显著提升。文、社、理、工、医五大学科门类均进入世界前100。学校共有20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率先启动建设全国首个“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13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药理学与毒理学、材料科学、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免疫学、环境/生态学、工程学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学校致力于以最佳状态持续稳定奉献文明进步,积极落实17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国际影响力位居内地高校首位,并在SDG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和SDG 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等领域中获得全球公认的突出性成就。
学校建有上海数学中心、上海应用数学中心,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2个(含7个合作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观测台站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医学中心4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3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创新引智基地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勤保障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9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4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5个。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中国研究院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落户复旦。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高校。
近年来,复旦大学同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446多所大学和机构签订有合作协议,师生每年出国逾8000人次,每年接受海外来访人员约5000人次,每年举办国际会议约100场。
学校共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23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14万平方米。


青年人才待遇:
一、薪酬
提供富有竞争力薪酬,各类奖励性绩效上不封顶。
优秀者可获得学校人才引进资源包的叠加支持;生命健康领域的优秀者,可获得附属医院的双聘薪酬配套。优秀教师还能获得复旦大学生物学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的综合性联合支持。符合条件者可申请上海市和杨浦区的相关补贴支持。
二、住房
1、国家、地方和学校分别提供住房补贴(免税,购房时可一次性提取)。
2、提供校园周边多处步行可达、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供租住。
三、科研启动经费
1、提供充裕的科研启动经费,以及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服务、总设备价格4亿多的大型仪器平台。
2、优秀者纳入学校校内培育计划,追加科研经费支持。
四、团队建设
直接认定博导资格,首聘期前3年每年单列1名博士生名额;支持科研团队建设,支持招聘博士后、科研助理、专任岗位等团队成员。
五、基础教育
为人才子女提供完整链条的基础教育保障,可享受上海市最优质的办学资源,按照学校政策与批复,视学位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给予优先保障,专人对接服务。
六、医疗保障
学校拥有19家附属医院,包括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6家直属医院。学校正积极探索为高层次人才开辟就医绿色通道,不断优化就医保障。
七、人才生态
1、上级部门“一对一”服务:上海市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窗,在办理各类证照、进境物品通关等方面提供方便快捷、“一对一”的专属服务。
2、海外引才补贴项目:针对海外引进的科技人才(理工医科)提供入境后、入职前的临时性、过渡性生活补贴,最高可达21.6万(税前)。
超级博士后待遇:
1、薪酬:根据人才水平可以申请复旦大学超级博士后、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国家引进计划、国家博新计划等,获得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依托学校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可获得额外支持;
2、科研条件:提供一流的科研平台和良好的科研环境;
3、住房条件:提供博士后公寓;
4、子女入学:按照相关规定协助子女入学;
5、其他: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户口、社保等,享受工会等福利待遇。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1923年郭任远创立复旦心理系,1926年,改为生物学系,1986年,成立生命科学学院,谈家桢先生为首任院长,这是我国在大学中成立的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现任院长为罗凌飞教授。

学院创始人谈家桢先生
生命科学学院拥有复杂性状的遗传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上海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生物学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等4个国家级平台,有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现代人类学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上海市工业菌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学院拥有生物学和生态学2个“双一流学科”,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取得生物学A+、生态学A的好成绩,为“第一个复旦”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现有编内教职员工234人,其中教授89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含双聘2人),获得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75人。学院师资队伍水平实力不断增强。
学院以人才培养为己任,为国家培养了1.7万名学子,遍布全球。早期毕业的童第周、冯德培、陈世骧成为中国第一代学部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16位两院院士、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很多优秀学子成长为学界、产业界和政界的领军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近5年,我院教师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项目15项(含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中心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项,基金委重大或重点项目16项,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项,科技创新203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7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140项,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专项4项,年均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逾1.8亿元。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研发了全球首套多组学标准物质“中华家系1号”。学院近五年共发表SCI论文约1800余篇,其中学院做为第一单位发表300余篇高水平论文,包括Nature、Science、Cell等重要影响力论文不断涌现,科研成果丰硕。
我院拥有复旦大学生物学和生态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在站人数156人,多次被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称号。近三年我院博士后有12人入选国家博新计划,25人入选上海市超博计划,57人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国家基金委青年基金等,优秀博士后已经成为学院重要的科研力量。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校在博士后人才队伍的资源配置、薪酬待遇、服务体系等方面积极推进,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学院始终以创建国际一流的生命科学学院为奋斗目标,以构建高质量教师群体和争取国家级重大项目为抓手,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实现了快速发展,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命科学学院新大楼(38000平米)
复杂性状的遗传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简介
复杂性状的遗传调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前身是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84年由国际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谈家桢先生倡导建立,是全国第一批、教育部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完成重新组建。现任主任为金力院士。
在大生命科学框架下,实验室秉承多学科交叉协作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方面坚持“四个面向”,以遗传物质为基础,以发育过程为重点,围绕“复杂性状的表型组测量与解析”、“复杂性状的遗传基础与形成机制”和“复杂性状的稳态维持与重塑重建”三个主攻方向展开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拓展深化与国家重要战略区域的合作,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研究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实验室拥有一支多元化、高水平且极具创新精神的科研人才队伍。由金力、樊嘉、赵国屏和周俭四位首席科学家(院士)引领,以包括各类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等34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在内的领军人才为核心,辅以包括55位国家级青年骨干人才在内的众多骨干成员,101位研究人员中45岁以下研究骨干51人,占比50.5%。
实验室拥有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服务的大型仪器平台,总面积1600平方米,50万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118台,总价值3.12亿,分为类器官与单细胞、蛋白分子与结构、核酸组学与计算分析、细胞影像与电镜、蛋白组与代谢组学、模式动物与植物、人类表型组等7个功能板块。
实验室积极承担并高质量完成一大批国家级重大任务。近五年,实验室成员牵头国家级项目249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项目19项,立项经费超过10亿元,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在Cell(3篇)、Nature(4篇)、Science(9篇)、CNS子刊(80余篇)、PNAS(11篇)、AJHG子刊(8篇)等国际一流期刊。
自成立以来,实验室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次、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次,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次。另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6次,获国内外授权专利超过300项,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实验室将继续发挥在遗传学与遗传工程研究领域的传统优势,在出生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等遗传与健康研究领域取得重要原始理论创新;在遗传学基础研究领域实现若干个从0到1的突破;在发育及器官稳态领域实现若干个从0到1的转化应用;建成国际知名的遗传与发育新高地,打造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性平台。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再次诚挚邀请各位青年才俊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