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获批建设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发布时间:2019-10-03浏览次数:2136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开展野外观测、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示范服务的重要基础性平台。为推动高校积极争取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加强高校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能力建设和科学数据积累,提升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实践和实训水平,教育部于近期组织建设了一批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近日,依托复旦大学建设的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式获教育部批准。由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具体实施建设。

       长江河口湿地位于长江尾闾和海岸带中段,其健康状况不仅能反映长江流域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的生态质量,而且能指示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变化动态,是综合判断沿江、沿海交叉发展带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标准之一。同时,长江河口湿地也是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在此背景下,我校联合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针对“中、长期尺度上,在自然过程与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共同驱动下,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如何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开展“水、土、气、生”等生物和环境因子的长期观测和系统研究;提出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持和区域生态安全维护策略,为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要支撑。

       长江口湿地站已有20年建设史,积累了十余年的基础数据,拥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和长期实验用地,并建有功能完备的工作与生活设施。目前,已汇聚了科研队伍32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入选者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近5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50余个项目,累计科研经费达6,200余万元;在ScienceNature子刊、Ecology Letter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教学奖励5项。长江口湿地站也积极服务于区域及国家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上海成功晋升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促成了崇明东滩互花米草治理和鸟类栖息地修复工程的开展,建立了土著种海三棱藨草的复壮技术,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和国家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