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7日,对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968届校友来说,是个盛大的节日。这一天,借返校庆祝复旦大学校庆113周年的机缘,他们欢聚一堂,举行了庆祝毕业50周年活动。
今年春节后不久,校友们就成立了由原来各班代表组成的“预备会”,负责此次聚会事宜。从联系场地到落实餐厅,从安排摄影到邀请恩师,从组织参观到制定“路线图”,大家都做了反复的讨论和细致的安排。
激动人心的日子终于来临。5月27日,天公作美,多云转晴,微风轻拂,心旷神怡。从上午8时半起,校友们陆续到校签到。一群70多岁的白发老人,忘却了自己的年龄,见面之后相互寒暄,握手拥抱,叫着对方50多年前的绰号……大家仿佛又生活在校园里。
此次聚会有57位校友参加,还有7位陪伴的家属。校友们从全国各地专程赶来聚会,甚至有校友从美国赶回来。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女校友,前些日子因摔跤导致小臂骨折和手腕脱臼,手臂上还植入了钢板,又红又肿,但她居然拖着重重的行李箱,坐动卧从深圳来到上海。她的“从天而降”,深深感动了所有的同学。
在校退管会的热情相助下,校友们上午在宽敞的老年活动中心大厅内亲密聚聊。空气中荡漾着柔和的音乐,背景墙放映着50多年来各个时期大家的学习、生活、工作和聚会的老照片,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大家三五成群,围桌而坐,手捧热茶,在薄雾袅袅的温馨气氛中促膝而谈。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锦绣河山,大家纷纷谈人生、聊家常,说趣事,论天下。当年五年同窗生涯,在历经半个世纪以后,已经转化为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友情。大家聊得最多的,还是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尤其是养生和保健。校友们庆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盛世,彼此关照一定要养好身体,保持健康,争取活到100岁。
在聊天的同时,大厅里最热闹的,大概就是各种“组合”的合影:班级组合、寝室组合、同乡组合、同事组合、各种地域组合、军垦农场组合、临时组合……不一而足。校友里有几位著名的音乐爱好者,激情爆发,按捺不住,以钢琴和长笛伴奏,酣畅地引亢高歌,一曲刚罢,一曲又起,博得了阵阵掌声。
上午另一项重要活动是集体合影。在光华楼前,校友们簇拥着当年指点人生和传授知识的四位恩师:刘文龙先生,邵德明、蔡武城伉俪先生,柴建华先生。四位先生都已经八九十岁,邵先生还是用轮椅推过来的。校友中两位众望所归的“资深摄影师”早有准备,他们架好三角架,从容指挥调度,引来了附近路过师生纷纷驻足观望。随着声声“咔嚓”,弥足珍贵的世纪合影记录下了这庄重又温馨的历史时刻,第二天,这一份情谊又飞向了各位校友的微信和邮箱……
中午,大家在旦苑餐厅聚餐。偌大的小餐厅里容下了满满当当的7桌师生,气氛十分热烈。菜肴是“预备会”事先经过反复挑选比较定下的,适合老年人的口味。大家以茶代酒,频频举杯。祝尊敬的老师们愉快长寿,祝亲爱的同学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上午没说够,大家中午继续边吃边聊,餐厅里笑声连连。
午后,校友们自由参观。一部分同学在两位热情专业的志愿者同学的讲解下,参观了期待已久的祖嘉生物博物馆。走在熟悉又陌生的立人生物楼内,大家不禁回忆起50多年前在这里接受教育的情景,感慨万分。同学们还游览了校园的各处:小桥流水、相辉堂和剧场、“南京路”、学生寝室……几位男同学特意去看了当年的男生宿舍1号楼,虽然房子已经经过修缮并改作为办公楼,物是人非,但大家依旧觉得十分亲切。女同学们曾经住过的12号楼已经融化在巍峨的光华楼的一砖一瓦里,他们或许不无惆怅,但内心更多的是高兴、骄傲和祝福。
天下筵席总有散,下午四时多,最后一批同学走出校门,各奔东西,踏上归途,大家在校门口再次合影留念。白首老人们依依不舍,握手话别,互祝平安健康,后会有期。大家回首仰望学校门匾上隽秀的“复旦大学”四个大字,由衷祝福母校教学科研和其他事业不断进步,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供稿人:林万敏 复旦生科 1968届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