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翘

发布时间:2021-05-06浏览次数:2492

        蔡翘(1897-1990) 1925-1927年生物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生理科学奠基人之一。1920年代首先发现视觉与眼球运动功能的中枢部位——顶盖前核(后称蔡氏区)。编著中国第一本大学生理学教科书。他在中国多所著名医学院校担任学术领导及教学、科研工作,在神经解剖、神经传导生理、糖代谢和血液生理等领域有许多重大发现,并为中国的航天航空航海生理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于1897年10月11日生于广东省揭阳县新墟(亨)镇仙美村。蔡翘七岁起在本村私塾和镇上兰田小学读书。1917年潮安县金山书院毕业,1918年赴复旦大学附中补习英文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当旁听生。

       1919年秋,他胸怀“科学救国”志从上海坐船到美国留学。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用二年时间学习完大学心理学课程。1922年入芝加哥大学生理系读研究生。期间曾在生物学图书馆勤工俭学。他与吴有训、周培源、潘菽、杨武之(杨振宁之父),袁敦礼、张锡均等曾为室友。学习期间工作发表4篇论文,在袋鼠“顶盖前核”(nucleus pretectalis)的研究中,他发现了在间脑和中脑之间有一未被描述过的以小细胞为主的神经核团。后人证明其功能意义远远超出视觉系统的范围。因而被称为“蔡氏区”,以示不忘他的贡献。1924年发表博士论文“大白鼠的记忆曲线”并因学业优秀获芝加哥大学金钥匙奖。

       1925年回国任复旦大学教授。1926年加入新成立的中国生理学会。1927年秋受聘于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编著了五十章,七十万字的我国第一本中文《生理学》教科书(192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培养出一批我国早期的生理学工作者,如冯德培、童第周、徐丰彦、朱鹤年、沈霁春和蒋天鹤等。期间阐明了甲状旁腺切除后肌肉抽搐以至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血钙浓度严重下降。还揭示了肝通过糖原合成与分解,在保持血糖正常浓度中的作用和机制。

       1930年秋美国洛氏基金会资助,赴英国和德国进修,先在伦敦大学著名生理学家C.L伊文思(Evans)教授实验室从事糖代谢的研究,观察乙醚、amytal等麻醉剂的影响,及动物在断头和去大脑之后肝糖原的恢复过程。继而在剑桥大学著名神经生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E.D.阿德里安(Adrian)教授实验室研究麻醉剂主要是可卡因对蛙趾单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的影响。有关研究成为感受器适应现象的经典案例而写入多本专著。1931年冬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和其他大学的著名的生理学实验室做短期访问。1932年春回国,继续在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任教。1937年1月到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任生理学教授。主要开展脾脏与红细胞渗透性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和机制的研究;关于溶血物质与抗溶血物质的研究;关于血清中缩血管物质的研究;关于止血机制的研究,以及关于我国人各种生理水准的调查统计研究等。

        抗日战争期间学校内迁成都,他与郑集、童第周等人成立中国生理学会成都分会,组建了生理学研究所。主要助手朱壬葆、周金黄、吴襄、徐丰彦、李瑞轩、匡达人、易见龙、林春猷、蔡纪静等,招收4名研究生(宋少章、程治平、陈定一、李昌甫),接收十几名进修生,如李瑞轩、濮璃、尤寿山、孟宪章、陈兆仁、张培棪、杨浪明、邱琼云等。其中有延安军医学校秘密送来的同志。还曾经向延安提供自制的生理仪器。在此期间,曾经在日寇飞机轰炸间隙继续试验研究。

       1943年夏,作为交换教授与费孝通等六人应邀赴美讲学与研究一年,在芝加哥讲演时,介绍我国抗日战争情况,呼吁国际社会援华。他们的讲演稿一起被编成《来自中国的声音》在美国专册出版。这一年中,蔡翘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与美国学者合作继续研究血清中的缩血管物质问题,取得一定成果,对后来5-羟色胺(血清紧张素)的发现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8年他代理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并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1952年任第五军医大学校长。1954年遵照中央军委命令调入军事医学科学院,任副院长和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957年,军事医学科学院成立军事劳动生理研究所,他兼任所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被选为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1981年任中国生理科学会(含生理、生化、药物、病理生理、生物物理和营养六个学科)理事长。1981年辞去理事长职务,被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会推举为名誉理事长。

        蔡翘教授解放后主要从事并领导特殊环境生理学的研究,是我国军事劳动生理学、航空航天医学和航海医学的创始人。他编写了《航空医学入门》,建成我国独特的钢筋水泥低压舱、高空减压舱、爆炸减压舱、动物和人体用的加速度离心机、地面弹射救生装置、模拟失重装置、航海研究所用的潜水加压舱,以及高温低温舱等多项大型设备并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这不仅提供了国人各方面的重要生理数据,而且根据这些数据提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国情况的防护制度和装备要求,如航空加压控氧制度,潜水减压制度,抗荷服、代偿服和潜水服的生理数据要求及生理性能鉴定方法等等。在短短数年内,为我国年轻的航空航海医学工作建立了研究基地,提供了一整套研究条件,明显地缩小了我国在这些研究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通过这些工作也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科技人员,为我国的航空航海医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动乱期间他受到迫害,失去了工作条件,被安排打扫厕所。记得他曾经很认真的告诉我:他负责的厕所是全工作区最干净的。他借此时间埋头著书,于1979年出版了六十多万字的《航空与空间医学基础》。1978年,蔡翘教授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就座于主席团。他又焕发科研青春,号召“树雄心立壮志,攀登生理科学高峰”,指出“基础医学对实现医学科学现代化的重要性”以及“为解决军事医学问题而努力”。在他的积极建议下,军事医学科学院成立了基础医学研究所,他亲自指导该所神经生物学室的工作并培养了一批研究生。

        蔡翘教授自1922年从事生理学工作至逝世,一生艰苦创业,在生理学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他涉猎广泛,有过许多重要的发现和成就,先后发表过100多篇学术论文和11本专著,教科书。他勤奋好学,始终如一,以至耄耋之年仍能敏锐地掌握当代生理科学发展趋势。他生活很有规律,终生坚持锻炼身体,年逾九十仍能坚持学习和科研工作。

        蔡翘不仅是一位著名科学家,同样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育家。他提携新秀,培养了几代人才,为发展我国生理学和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曾回忆他教学经验:一是主张教学与科研结合,身教与言教结合,身教重于言教。二是循循善诱,指明方向,使学生热爱专业。他不仅在科研精神和治学态度方面是学生的榜样,而且在思想品德,生活作风等方面也是学生的模范,处处“为人师表”。蔡翘培养的学生遍布全国,很多成为各个大学或研究机构中生理学与相关学科的翘楚。

        蔡翘教授一生勤勤恳恳,为改变我国的贫穷落后面貌,为我国生理学事业的发展和培养人才,艰苦卓绝地坚持奋斗数十年如一日。几经创业,几经搬迁,战争和动乱,但毫不气馁,先后在复旦大学,吴淞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创建生物学科和生理学科,创建过生理学、军事劳动生理,航天航空医学、航海医学和基础医学等五个系所。先后发表过100多篇学术论文和11本专著、教科书。硕果累累,培养了几代生理学界科研人才。他不愧为中国现代生理学奠基人之一,医学教育界的一代宗师。

         他对我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衷心拥护党关于发展科学事业的“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医学、生物学界多次出现的违反“百家争鸣”的方针的倾向和作法,总是挺身而出,坚持真理,提出自己的科学见解。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副总理领导的广州会议上,就如何发展我国自然科学和对待知识分子问题发表了坦诚的意见。1963年8月又就如何贯彻“科学十四条”写了“关于科研工作的建议信”,得到军委聂荣臻副主席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80年代,对于社会上假借“人体科学”搞的特异功能现象也旗帜鲜明的予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