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2年谈家桢生命科学讲坛第一讲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2-03-06浏览次数:3011

   202234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2年谈家桢生命科学讲坛第一讲在江湾校区生科楼F区报告厅举行,由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系特邀的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劲松院士分享主旨报告。林鑫华院长主持并介绍了李劲松院士的科研经历以及在类精子干细胞领域的重要贡献和杰出工作,学院近150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李院士此次报告的主题为类精子干细胞介导的遗传改造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草图的完成,不仅揭示了一本30亿碱基序列的遗传信息天书(其中包括2.2万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也标志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启始。为了全面认知蛋白质,从而在根本上阐释生命,科学家们需要构建基因编辑的动物模型。为了解决胚胎干细胞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复杂、成本高、周期长,以及精子介导转基因效率低、随机整合等缺点,李院士率领团队结合胚胎干细胞高效、精准编辑和精子快速、低成本的优势,建立了小鼠雌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即类精子干细胞),证明其能代替精子使卵子受精产生健康小鼠(即“半克隆技术”),并利用类精子干细胞携带CRISPR-Cas9文库实现了小鼠个体水平的遗传筛选。在基因组层面进行了多方面应用,例如复杂疾病的快速模拟以理解和治疗疾病;小鼠发育中靶向遗传筛选;作为研究印记基因的有效工具等。由于蛋白质功能研究很大程度取决于抗体,为了解决抗体带来的问题,实现蛋白质在体研究的简单、高效和标准化,李院士团队于2017年提出并推动基于类精子干细胞技术的基因组标签计划(Genome Tagging ProjectGTP),打造生命科学研究的北斗导航系统。GTP计划已在蛋白质伙伴组研究和精准蛋白质图谱的描绘中得到了诸多应用。利用类精子干细胞,李院士率领其团队也开始聚焦于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建立了染色体的结构改变细胞系,以探讨染色体结构和数目改变对细胞命运改变的影响。

   在李劲松院士精彩报告后,师生们就获取稳定四基因突变小鼠过程中的流式分选和注射环境两个技术瓶颈,GTP计划中的标签种类、标签细胞和标签小鼠的应用,类精子干细胞中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