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利举办2022首届启明星论坛--为“双碳”目标与上海可持续发展贡献启明星智慧

发布时间:2022-07-08浏览次数:1467


2022630日,以“‘双碳’目标与上海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022首届启明星论坛在线召开,论坛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市科创启明星协会主办,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复旦大学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过程课题组共同承办,来自上海市科委、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等11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论坛也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大上海保卫战取得重要进展后,本年度启明星论坛的首度亮相。

01 致辞

上海市科创启明星协会秘书长顾庆生和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基础研究处处长王浩在会上分别致辞。

顾庆生秘书长简要介绍了“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是重大战略需求。上海市是科创力量的排头兵,在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征程中,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实施是我们广大启明星责无旁贷的使命。希望通过本次会议探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机遇、挑战和新路径,为实现双碳目标和上海可持续发展汇聚、贡献我们星友更多智慧和科技力量。

王浩处长简要介绍了复旦大学及相关学科,紧密对接上海市和国家在能源、双碳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进行了一系列科学研究。高度赞扬了上海科创启明星协会作为上海市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摇篮,本次会议召集众多科研人员,将会为实现上海“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02 会议合影



     03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向来为启明星论坛的重点环节。本次论坛主承办方请到的三位嘉宾都是双碳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量级专家。

首先登场的复旦大学吴力波教授分享了他们在气候变化与数据科学交叉的工作。基于大数据科学、机器学习和政策科学,吴教授团队挖掘了排放特征与驱动因素,揭示了排放数据不确定性、微观企业排放异质性、气候政策的学习效应;吴教授以丰富的数据和实证案例介绍了他们在评估和仿真多维政策效应,强化机器学习对政策因果效应模型方面的改进;吴教授还就开展了微观特征识别与表征,揭示认知偏差和信息披露的影响、能源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进行了转型风险应对政策创新与仿真,尤其是居民适应行动与电力系统风险、能源系统转型风险、产业结构调整风险,并建议大数据、机器学习与政策科学有更多的交集,以的结合有助于政策选择。



第二位主旨报告人,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朱新广研究员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优势,认为加强植物固碳可为碳中和提供高效、环保、可行的解决方案。基于此背景,朱新广研究员及其团队构建了现代农业减排增汇体系,即选育及创制适于边际土地的碳汇植物;构建高碳汇森林系统,尤其是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打造根际微生物-林木联合调控示范体系;构建高效光伏农场-植物工厂联合系统;建立植物减排增汇系统评价体系,朱新广研究员建议未来将多尺度碳汇评估平台与生态系统模型对接,深入探究碳源汇来源及其优化途径。


第三位主旨报告人、复旦大学聂明教授介绍了准确估算土壤碳分解如何响应气候变化是了解碳库变化、确定减排空间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聂明教授及团队在这个领域做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他们基于控制实验,发现了湿地土壤碳分解对气候变化是弱的正反馈,首次提出了陆地土壤碳分解反馈气候变化强度被高估这一观点,揭示了深层土壤碳分解反馈气候变化较高的强度,据此提出表明了整体上我国未来土壤碳释放量被高估,该研究为我国碳排放空间的科学核算与争取更大的排放空间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04 主题报告

进入启明星论坛的重头戏——主题报告环节,8位星友(代表10位星友)一一亮相开讲,介绍了他们各自在双碳领域的已有工作以及为上海双碳目标早日实现的对策建议。


2010级星友、同济大学张宏超教授在报告中结合他们在2017年建成的世界首条光伏路面高速公路试验段的实践,提出以碳中和、碳达峰和车路协同为目标的“光伏路面”技术是新能源与交通建设跨界融合、密切关联的具有典型性、创新性、示范性的新技术,是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的重要探索。尽管前景广阔,但要使这个创新实践能进一步落地生根,亟需主管部门在科研立项、项目落地等方面给予扶持。


2011级星友、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刘国兰研究员分享了节水抗旱水稻在节水、节肥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优势,为解决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之间难以兼顾的难题提供新思路,指出节水抗旱水稻未来的发展方向:要精准鉴定与自主知识产权基因挖掘、种质创新与适合不同生态条件的品种创制和绿色栽培与全产业链技术开发与集成。刘国兰提出要使节水旱稻为上海和全国碳中和的有力手段,现阶段需要给予节能减碳品种补贴方式等政策手段的配套。


2012级星友、上海大学李辉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了他们面对低碳减排和效率并重的双碳背景对未来场地修复提出的新要求,明确了场地修复路径和修复工艺的要求,并基于此构建了高进度精细刻画技术、低碳节能高效分层多泵精准抽屉技术、绿色高效氧化还原技术、绿色高效生物修复技术、绿色高效渗透反应墙技术、自然衰减联合阻隔墙技术、土壤固碳增汇联合修复技术和微气泡强化技术等污染场地修复体系。



2018级星友、上海交通大学宰建陶副教授(并代表2018级星友、上海交通大学陶飞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了他和陶飞俩星友通过化学和合成生物学的学科交叉,成功将析氧反应与铁硫杆菌固碳合成耦合,直接固定大气中的CO2的流动电化学微生物培养系统(EMCF)。该系统无需CO2富集、无毒害气体和副产物排放,能效和环保安全性强。鉴于前期探索研究已证实该技术是可行具有优异负碳经济价值;下一步需要在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微生物驯化改造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和示范,系统评估其碳减排、社会和经济效益。宰建陶、陶飞星友希望得到政府和钢铁等企业的资金和应用场景支持。



2019级星友、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陆宏波高级工程师介绍了III-V族太阳电池在光伏制氢、光伏催化还原CO2等减碳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鉴于III-V族太阳电池在转换效率提升方面具有绝对的技术路线优势,为克服其成本高昂、跨学科研究相对缺乏的不足,陆宏波建议相关部门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在III-V族太阳电池相关材料低成本制备、跨学科应用研究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培养创新型人才,助力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2014级星友、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王磊磊高级工程师针对我国城镇排水基础设施碳排放的现状,探索出提升污水收集有效性、强化污水处理低碳运行和注重污泥能源资源利用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策略。王磊磊由此建议:支持水务或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开展碳排放“标尺的核算标准研究,并在工程可行性方案中增加全生命周期的碳源碳汇评价研究,全面论证基础设施建设减污降碳的能力和潜力。


2021级星友、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兰健工程师(并代表2016级星友、中船集团第七一一所研究员吕田)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高压纯氧燃烧在“双碳”目标下的应用前景。报告说发电系统中高压纯氧燃烧技术对CO2排放的常温液化捕集,具有高效、经济、减排的优势,被认为是未来能源领域的变革性技术之一。随着燃烧压力的进一步升高,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兰健、吕田星友建议资助开展技术攻关,为未来纯氧燃烧CCS发电系统商业化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实现上海火电的“近零排放”。


最后一位报告人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2021级星友宋青峰副研究员。通过研制植物表型组学技术和开发冠层光合计算模型,宋青峰课题组为提高植物冠层光合作用效率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技术。建立了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等主要作物的冠层光合模型及表型测量技术。为了助力实现上海碳中和目标,宋青峰星友建议设立植物碳中和科技专项,支持开展潜在碳汇植物的高光合效率调研、当前可拓展植物碳汇的土地空间调查及植物碳汇应用开发与试验。


05 会议总结

上海市科创启明星协会特邀理事、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江世亮就本次论坛作总结时,再次代表科创启明星协会感谢3位主旨报告人和8位主题报告人的精彩报告,感谢复旦大学对本次启明星论坛整个筹办中的全力支持。江世亮指出,本次研讨会从多层面、多纬度和多角度,包括实验的基础研究、工程性研究和实践研究,深化了“双碳”目标与上海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为上海 “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基础,论坛上各位星友的的建议整理后将通过一定的渠道上报。为早日实现上海碳中和的愿景,上海科创启明星协会将动员更多星友加强与双碳领域研发人员之间的合作,推动相关学科深入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促进相关成果转化,为上海“双碳”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启明星智慧和力量。